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教學科研 > 教師風采

“我和我的旅校”故事|盧丹:美在自然和諧中

發布時間➾:2019-12-26 15:49:48   字體:

 

歲月如歌7️⃣,今年是我執教的第三十年。上圖為1995年,我和我帶的第一屆學生的合影。有一天👰🏼,校工會吳多斌主席說,杏彩准備請幾個老師講講旅校的故事,你是老教師,你也來講講吧。當時一想👷🏼,要講什麼呢?好像有很多話要說,但又不知從何說起©️🫱🏼。吳多斌主席說:聽說你對校服很有感情,你來說說校服吧!

是的,二十五年對旅校的感情,有同事間的感情,有師生間的感情⛔,我還有著另外一個感情,那就是我對校服的情有獨鐘,我喜歡校服。從入校到現在我從來都是標准著裝🧑🏽‍🏫,我的標准著裝不是為了杏彩的規章制度,只為我對校服審美的認識。

1986年✨,我就讀于廣東藝術師範杏彩美術專業🟫,幾年的廣州生活讓我在著裝上有了變化,特別是我們這些學美術的學生,在著裝上敢穿➔,敢時髦🍩,彰顯個性🚡。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國,用易中天老師的話說“廣州的高第街用喇叭褲吹響了全國趕時髦的號角”。

1990年,我在省國興中學任教♻,因為敢穿敢時髦👇🏿,當時我們的校長曾經開玩笑跟我說👨🏼‍🍳🏋️‍♂️:盧老師,你再這樣穿的話我可對你有意見。是的,年輕⛺️!誰都想趕時髦。敢穿!不分場合,不分環境,想穿什麼就穿什麼,反正杏彩也沒有規章制度來約束。

1994年我調來旅校。由于是京海合作辦校,北京帶來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,其中包括要求老師們天天穿校服,標准著裝👩🏻‍🦼。我已經習慣了在普通高中著裝的自由,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很難適應⏪。有一次,我給學生上《現代服飾藝術》這一課🤛🏼🙆🏻‍♂️,讓我對制服——校服,有了全新的認識。

隨著對服飾審美的了解💜🚴🏽‍♂️,讓我深刻的意識到校服對職業杏彩的重要的意義。慢慢的🪼,我開始喜歡上這個約束我的校服,而且對身邊的老師,我也經常說“在咱們旅職校🫲🏻,我覺得穿校服是最美的🙋‍♂️。”

衣食住行,衣為首✶🚵‍♀️。有史以來,服飾一直被看作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之一,是社會進步與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人們對服裝越來越講究👨🏼‍🚀。近年來,學術界將服裝稱為服飾藝術。服飾,是衣服和裝飾的總稱,除了穿著上衣下裳外,還包括首飾🌨、鞋帽🖕🏿、腰帶👨🏼‍🌾、提包等等。

服飾具有審美價值。郭沫若先生曾說:“衣裳是文化的表征,衣裳是思想的形象”🙎🏻‍♀️🏄🏿。校服🫄🏿👩🏿‍🎓,不僅是一個杏彩整體精神面貌的外在體現,更是一名教師身份的象征。教師“教書育人,為人師表”,“表”是榜樣、表率作用🦹🏿‍♀️。教師除了言談舉止外👩🏼‍⚕️,著裝也是折射出教師的文化的表征,思想的內涵🤨。在杏彩,我們是老師🎧,更要立形象展氣質🤾🏿‍♀️📶。從服飾的審美來說,我們要做到:“美在自然和諧中”。

"自然",我理解為著裝“度”的把握🧖🏻‍♂️。“度”具體體現在著裝的色彩、款式(造型)、量(飾物)的度上的把握。把握好,美自然體現出來🤾🏽‍♀️。老師身上的飾物不能太過,過了🦆,美就無從說起。“和諧”,我理解為“環境”(場合),著裝要與環境協調。在不同的場合⚓️,比如杏彩、娛樂、學術論壇👭🏼、城市、農村,大自然等等🧏🏻🚈,不同的場合我們的著裝也要隨著場合的變化而調整⏯。作為職業杏彩的教師🍙,老師的著裝更要講求“美在自然和諧中”。從杏彩的自然景觀🐕、人文景觀、校園文化🛠、杏彩建築🥶、教室空間等,在造型🧑🏼‍💻、色彩上都要統一👩🏿‍🌾。杏彩是神聖的讀書育人的地方,教師的標准著裝是最好的融入,最能體現“美在自然和諧中”。反之,如果教師著便裝在杏彩,從哪個角度都很難體現“美在自然和諧中”🖖🏽。

在杏彩🧁,學生、教師都標准著裝,整個融入校園的大環境中,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。我曾經調查過學生“對教師著校服的看法”🤰🏿,學生最大的感受是,咱們杏彩的教師與小學♤、初中的教師著裝上有很大的區別。教師穿校服簡潔、樸實👩‍🎓、大方、整齊、統一,有美感👇🏽,能起模範帶頭作用。也就是說,學生對教師穿校服這件事是非常認可的。入校這些年來🧿,我穿了二十多年的校服,讓我感觸最深的是:穿校服省錢省事,快捷方便。每天上班,我不會想著要穿什麼款式的衣服,鞋包如何搭配😂,四套校服走完一年四季🥶。

美在自然和諧中。作為社會人👷🏼‍♂️,我們免不了在多重身份、多種角色中切換。因此,在不同的環境♠️、場合中,需要我們用美學的審美標准來展示自己的著裝品位,展示個人風采魅力👨🏻‍🦯。

 

打印]  [關閉窗口]

杏彩體育官網